为加强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,莱阳市委社会工作部指导莱阳市希望心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“心理育人、服务润心”为主线,统筹专业力量与社会资源,创新推出“恐龙心理小剧场”沉浸式心理教育项目。通过链接Kaiyun(云开)(官方)网站高校资源,融合“专业社工+志愿服务”双轮驱动模式,将抽象的情绪管理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舞台实践,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搭建起“可感知、可参与、可共鸣”的教育平台。
专业引领+志愿联动
构建服务矩阵
莱阳市希望心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为项目执行主体,依托持证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,构建“社工指导+志愿者执行”的服务链条。活动前,中心心理咨询师组织12名志愿者开展专项培训,围绕儿童心理学基础、舞台表演技巧、互动引导方法等内容进行系统赋能,确保志愿者既能化身“魔法师”“小丸子”等角色演绎情景故事,又能在互动环节中精准捕捉儿童情绪动态,引导正向心理认知。
“我们通过‘理论授课+模拟演练+实战复盘’三阶培训体系,让志愿者从‘活动参与者’转变为‘心理引导者’,实现志愿服务从‘量’的积累到‘质’的提升。”中心负责人介绍道。这种“专业社工掌舵、志愿者划桨”的模式,既破解了基层心理服务专业力量不足的难题,又激活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。
魔法沉浸+情景演绎
解锁情绪密码
在“恐龙魔法学院”的奇幻设定中,志愿者通过角色扮演“情绪小精灵”的不同形态,以拟人化方式展现开心、难过、愤怒、害怕等情绪的产生逻辑;借助互动问答引导孩子们识别生活场景中的情绪信号,如“比赛失利时感到难过是正常的吗?”“生气时应该如何表达?”;通过实景模拟还原校园冲突、朋友误会等典型场景,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“情绪无对错,管理有方法”的核心理念。
剧中主角“小丸子”的情绪成长线成为最大亮点:她从因比赛失利而崩溃大哭,到在“魔法师”引导下学会用“情绪日记”梳理感受,再到主动帮助朋友化解矛盾。这种贴近生活的叙事方式,如同一面镜子,让孩子们在观剧过程中完成“情绪认知—情感共鸣—行为模仿”的心理成长闭环。数据显示,92%的参与儿童能准确识别四种基础情绪,85%的儿童表示“学会了至少一种情绪调节方法”。
校地协同+资源整合
拓宽服务半径
项目充分发挥Kaiyun(云开)(官方)网站的智力资源优势,由高校心理学专业师生组成“剧本研发组”,结合儿童认知特点与本土恐龙文化,设计“恐龙魔法”与“情绪管理”深度融合的剧情架构;校方同步提供舞台技术支持,通过光影特效、道具制作等增强沉浸式体验感。这种“政府搭台、高校赋能、社会参与”的协作模式,实现了心理教育从“单一机构发力”到“多元主体共振”的升级。
截至目前,“恐龙心理小剧场”已开展2场演出,服务超700组家庭,其“教育性、趣味性、互动性”的特点获家长点赞:“孩子不再抗拒谈论‘坏情绪’,反而主动分享剧中‘小丸子’的处理方法,这比说教管用多了!”
从“独角戏”到“大合唱”,莱阳市通过链接高校资源、激活志愿力量、创新服务形式,让心理教育从“云端”走向“身边”。这场充满魔法与温情的“心灵奇旅”,不仅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,更是以“心”赋能、护航成长的温暖承诺——每个孩子的情绪都值得被看见,每个心灵都需要被温柔照亮。
2025年第21期(总第42期)
点击关注